东吴动态DONGWU DYN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东吴动态 -> 正文

《东吴学术》举办“人工智能与人文专题”学术工作坊

发布时间:2025-04-15 17:24:25 浏览量:

414日上午,《东吴学术》举办“人工智能与人文专题”学术工作坊系列活动。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副院长、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坤宇,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战玉冰做客《东吴学术》,以“谁在书写未来?AI时代的文学图景”为主题,开展“人工智能与人文专题”对话。对话由《东吴学术》主编周红莉教授主持,期刊中心副主任管勇教授、师范学院部分师生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王坤宇教授以“人工智能写作会成为下一个‘全民K歌’吗?”为主题,首先从“文学难在哪里”谈起,广征博引古今文学批评理论,进而从“文学三层次”的理论视域出发,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深入剖析文学之难。通过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即意识形态的播撒、社会情绪的宣泄和娱乐功能的剖析,结合社会热点,回顾全民K歌的发展,分析其爆火的原因。其次,王教授介绍了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APP豆包、文小言、Deep Seek,以及学界前沿的“灵咔灵咔”创意写作智能体(CWA),结合具体的人工智能创作作品,如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团队推出的《天命使徒》,展开生动的讲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工智能写作的主体性问题,即“媒介—身体”的关系,试图揭示人工智能写作的本质。最后,王教授总结发言,从当下的网络写作水平、微视频内容生产等方面,提出人工智能写作水平亟需提高和专业化;从文学的隐喻功能抛出终极命题:文学还重要吗?

在讲座的后半场,战玉冰副研究员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领域,从“文类”概念出发,通过对具体文类作品研究的解析,探讨辨别了“远读”与“细读”的异同,试图以此揭示、反思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和主体性,特别对“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主观性”与“主体性”展开反思。他借助“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民国侦探类小说;对“远读”与“细读”的关系进行反思,认为“远近结合”或许是未来文学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场的师范学院师生积极参与了话题讨论,中文系副主任冀运鲁老师促发由传统知人论世、以物逆志的研究方法到人工智能时代“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更新迭代的讨论;学术期刊编辑中心副主任管勇提出用人工智能写诗,是在解构文学边界的同时重构新的边界,等等。讲座聚焦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创作变革及其未来走向这一前沿命题,展开集中探讨,引发了现场热烈的反响。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南三环路99号(东湖校区) 东南街道湖山路110号(东南校区)

招生电话:普通高招 0512-52251131,继续教育 0512-52251625

Copyright© 苏州工学院学术期刊编辑中心 版权所有

东吴学术公众号